这一项项尝试,正是陕西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,探索生态价值实现路径的生动注脚。
12月21日,安康市南水北调环境应急指挥处置中心,指挥平台大屏上,汉江流域各监测点位的实时画面清晰可见★■◆★。
目前,延安市植被覆盖率达到81.3%,全省860万亩流动沙地得到固定半固定,陕西成为首个■◆◆★“拴牢”流动沙地的省份,绿色版图向北推移了400多公里■◆。
在商洛,结合树木固碳释氧功能建立的碳交易市场,按预售方式实现全省首单CCER(中国核证自愿减排量)项目交易■★★,生态“增量”带来绿色“销量”。这一经验在全省推广■★★◆。
深入贯彻习重要讲话重要指示精神★★,陕西突出污染防治重点攻坚,强化生态环境协同治理,从源头守护一滴水的“清流永续■★◆■★”★■★◆◆◆。
“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指出,要持续深入推进蓝天、碧水、净土保卫战◆★,实施生物多样性保护重大工程。随着秦岭地区植被覆盖率不断提高,陕西生态系统的自我恢复能力显著增强■★◆★。”陕西省社会科学院生态文明研究中心博士王琳杰表示,植被覆盖率的提升不仅促进了地区气候的稳定■■,增强了秦岭水源涵养和水土保持功能,也为多样的野生动植物提供了丰富的栖息地■■。
人不负青山,青山定不负人。锚定美丽中国先行区建设目标■◆,保蓝天、护碧水◆◆、守净土★■,陕西正在三秦大地书写新的绿色传奇。(刘印 徐颖 李欣泽)返回搜狐,查看更多
陕北地区大部属黄土高原丘陵沟壑区■★◆■■,曾是全国水土流失最严重、生态最脆弱的地区之一◆◆。
不仅如此■■◆,象征着和平、友谊的朱鹮,还作为“友好使者”远赴日本、韩国开展“外交◆■■◆◆”活动★■■◆★◆,促进了中日■■◆◆◆■、中韩合作与交流。
卫星定期“遥感■◆◆”◆■■★★,无人机日常巡飞,摄像头实时监测,网格员值守巡查……随着“空天地人”一体的秦岭生态环境监测保护系统持续发力,生态环境分区管控机制不断健全◆★。
“石井街道栗园坡村东,疑似有废弃物堆放。”12月15日,西安市鄠邑区数字秦岭综合监管平台■◆■◆,屏幕上跳出的“警报”吸引了工作人员赵娜的注意。
智慧管山,系统治山■◆◆■,折射出陕西从加快治理、加大保护◆★■■★,到加速发展的生态优先、绿色发展之路。
夜幕降临,位于秦岭深处的柞水县朱家湾村依然热闹★■★◆■★。作为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2023年评选的“最佳旅游乡村★◆◆■◆”,这里的生态“高颜值”变为了经济的◆◆◆★“高价值”,好山好水成为带动群众增收致富的最大引擎。
生态环境保护的成败归根结底取决于经济结构和经济发展方式◆★■◆◆■。如何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?
朱鹮种群“复壮”正是秦岭生态持续向好的体现★■★◆■◆。统计数据显示,秦岭大熊猫野外种群数量由20世纪80年代的109只增长到全国第四次大熊猫调查时的345只;金丝猴种群数量5900余只◆◆;羚牛种群数量突破5000只。
在榆林★★■■◆■,榆阳区补浪河女子民兵治沙连400多名治沙女兵扎根大漠、鏖战沙海,近50年时间里推平沙丘800多座★★■◆,治理荒漠14225亩■■◆◆◆◆,种植5000多亩沙生植物和经济林◆■★◆■◆。
绿色发展是高质量发展的底色。陕西始终牢记★■★■“国之大者”,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一体化保护和系统治理★★,加快完善落实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体制机制◆◆★■■,生态文明建设迈出新步伐。
——开展水域岸线生态修复,修订《陕西省湿地保护条例》◆■◆■★■,完成省级重要湿地调查并实施保护与修复,出台进一步加强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实施意见,建立了汉丹江流域鱼类资源数据库。
——全面加强水源地保护,以经济生态化◆◆★■◆■、生态经济化为方向谋发展■■◆★◆,陕西对陕南三市所有水系实行最严格的保护措施,确保汉江出陕断面水质稳定达到Ⅱ类以上。
★★★◆★“节水优先★◆、空间均衡、系统治理、两手发力■◆■★◆★”★◆■。陕西1◆◆◆★.97万名河湖长及志愿者,用行动诠释对这片土地的深情。
9月底,地处秦岭深处的陕西佛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传来消息:继亮相洋县和宁陕之后◆■,秦岭新物种——秦岭缺翅螳再度现身佛坪海拔1850米区域。
为守护好水环境,陕西以引汉济渭、东庄水利枢纽、黄河古贤等重大水利工程牵引水资源高效配置、合理利用,为绿色发展赋能增力,不断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,形成了全社会共同参与生态保护的良好局面。
在延安,黄河流域■■■◆★★“买碳”企业最多的水土保持碳汇项目在这里达成★■★■★◆,为西部地区开展水土保持碳汇交易提供宝贵经验★◆★◆■;
“一平台”管山◆★◆◆,整合市级平台◆■◆◆◆、6个区(县)平台★◆■、若干行业平台,信息共享、数据互通,形成数字秦岭综合监管大平台……
12月26日正午,延安市安塞区南沟村的阳光正好。谈起今年的收入,村民赵永东笑得合不拢嘴★■★■◆:“今年的果子长得好◆◆◆■,收入比去年高!”
不到1个小时,毛娟就赶到了栗园坡村◆◆■◆■,对现场拍照取证并通知所属街道办及时处理★■■◆■★。
为了有效推进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,陕西深入推进荒漠化综合防治和黄河“几字弯”攻坚战,完善“三北”工程系统实施机制,加强植被保护与修复,统筹山水林田湖草沙系统治理■★◆,筑牢黄土高原生态屏障。
秦岭和合南北、泽被天下■★◆★■,是我国的中央水塔■■■◆◆■,是中华民族的祖脉和中华文化的重要象征。保护好秦岭生态环境,对确保中华民族长盛不衰、实现“两个一百年”奋斗目标★◆◆、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大而深远的意义。
短期内,新物种连续在秦岭深处多地现身。作为3800多种种子植物、600多种脊椎动物共同栖息的“大家园”◆◆◆★■,秦岭丰富的生物多样性和生态长廊价值持续显现◆★■。
从“重新发现★■★”时的孤羽7只■◆,到如今万鹮竞翔◆■★★,在一代又一代人的接续保护下◆■◆★★★,朱鹮种群数量突破1万只■■◆◆■,足迹遍及三秦大地。
汉江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和引汉济渭工程的主要水源地◆★■■,确保“一泓清水永续北上”是陕西义不容辞的责任★★。
★■★◆“系统主要监测水质的酸碱度、高锰酸盐、重金属等13项指标。★◆◆■■■”中心副主任何勇指着屏幕告诉记者,“目前,水质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及以上……◆■◆■★”
——推进矿区生态系统恢复■■■★,实施生态流量保障、小流域建设和坡耕地综合整治◆■★★◆★,对水土流失治理类优先控制单元实施高标准治理。
11月29日,延安南泥湾,几只朱鹮正悠闲地觅食■■◆。去年,国家实验项目朱鹮野化繁育放飞基地落户南泥湾林场。今年5月,首只南泥湾籍朱鹮成功出壳,基地内已有26只朱鹮“安家”。
★■“黄河干流(陕西段)全线水质达到Ⅱ类,流域年均新增水土流失治理面积约4000平方公里,黄土高原成为全国增绿幅度最大的区域。★■■■★◆”陕西省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副主任徐田江说。
在榆林★■■,陕西首例工业用水水权交易在这里达成,为优化水资源配置、适应市场需求水权交易模式提供了有效探索。
目前,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信息化、网格化监管平台已覆盖涉及秦岭陕西段6市39县508个乡镇★◆■★★,对2510个网格单元和近8000名网格员实施动态监管。
“一张网”护山,一村建立一网格★◆■■、配备至少一名网格员★■◆■,形成市★■◆★、区(县)、镇(街道)、村4级网格管理体系;
今年是南水北调中线年来,南水北调中线亿立方米,直接受益人口超过1亿人■◆★★,受水地群众所用的每10杯水中,有7杯来自陕西★◆★★。引汉济渭工程通水一年,已向西安供水超过1亿立方米。
经过多年不懈努力■■★★◆◆,陕西不断健全生态环境治理体系■■◆★◆,打好沙化土地全面治理◆■★、荒漠化土地综合治理、渭北旱塬植被恢复三大省域标志性战役。
“一张图◆◆◆★”看山,山林河流、房屋建筑■◆★★、矿产分布……多类数据一图统揽,形成秦岭“数字沙盘”★◆◆★;
走进米脂县高西沟村,昔日满山光秃秃的◆◆◆★“刺眼黄”早已变成了林草盖坡洼的“希望绿”。如今,高西沟人可以自豪地说:“滚滚黄河,没有高西沟的泥■■◆◆★★!”
从“不毛之地”到◆■■◆“塞上江南”,连续多年的卫星遥感图,记录下黄土高原从“黄■★◆◆”到“绿◆★◆◆★”的历史性转变■★◆。
从建淤地坝、挖鱼鳞坑、铺固沙格、修旱地梯田等土办法,到“光伏+■■”、声波增雨等新技术,陕西在黄土高原水土流失治理中不断摸索、创新,历尽千辛万苦◆■★,走出了一条生态和经济协调发展■★★◆、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路。
从一棵树一点绿★◆★◆■,到一片林满眼绿。点滴汇聚,成就了三秦大地山川巨变,生态面貌焕然一新。
在延安■◆◆■◆,宜川县“悬崖造林队”连续20年植树拦泥沙、造林保水土,在悬崖上种下近4万亩约280万棵树苗◆★;
目前,秦岭陕西段拥有生态空间面积超89%,森林覆盖面积达82%,生态环境质量达到优良等级的区域面积占到99%。这是一份写在青山绿水间的陕西答卷。